时间:2015-04-18
“父亲从小就对我说要用双手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小时候在工地很苦,但我没有放弃过梦想,来到深圳这个拥有创新土壤的城市。去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坐在记者对面的白领赵迎仿戴着眼镜、衣冠楚楚,让人想不到他曾经拥有六年泥瓦匠经历。他说,因为在建筑工地工作太苦了,所以每当他去创新尝试时,都不会惧怕。失败了其实不算什么,都可以从头再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深圳精神,让我扎根在这个城市,实现了人生梦想。”
童年:无奈挑起生活重担
13岁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境贫困,我走上了和两个哥哥姐姐一样的道路,不得不早早辍学挣钱养家。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泥瓦匠学徒,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成了我生活的开端。在工地用铁锹铲混凝土,将装满沙浆的铁桶蹒跚着搬上七楼,我那时候身高还不足1.5米,每一步都是那么沉重、那么艰难。那时的我经常在落日余晖的黄昏坐在工地的木板上,想想自己的未来。
当时,城里人的彩色电视里播新闻,听得最多的是关于深圳;走在路上,人们议论最多的是深圳;工地上工友们聊天,提到的还是深圳。对于深圳,我十分向往。“一定要来深圳。”我当时暗下决心。
转折:下定决心离开工地
在和钢筋水泥黄沙打了6年交道后,18岁那年,我从懵懂的学徒成了泥瓦匠师傅,还带了3个徒弟,生活似乎要混出头。这时命运悄悄打开了一扇窗:小姨在外地承包的印刷厂需要学徒。是在印刷厂学习电脑打字,还是继续留在建筑工地与黄沙水泥钢筋为伍一辈子?我面临人生中第一个选择。工友们听了,一个劲地讥讽:“你一小学毕业生,一大老粗,玩高科技?别丢人了。”
不过,那时的我天不怕地不怕,敢闯敢干,偏不信邪。没有多想,当晚扔下瓦刀背了一床破棉絮就随小姨到了印刷厂。没想到这一走就是20多年。
勤奋:苦练平面设计技能
到印刷厂工作后,我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新奇之物,我很清晰地认识到计算机操作员是朝阳产业,前途无限光明。一个小我两岁的女孩在印刷厂担任电脑排版员,一开始她并不认我这个徒弟,我非常努力、用心学习,几乎分秒必争。趁师傅上洗手间的工夫,我见缝插针,上机操作;师傅下班了,我熬通宵继续练习,根本不知道疲倦,甚至是回家的路上都在背五笔字根,背组版命令。 一次,女孩身体不适,我帮她完成了一项紧急组版工作任务,她从此才对我刮目相看,并开始毫无保留地教我一些电脑组版的技巧和方法。1991年冬天,因印刷厂倒闭,我开始闯海南特区,并接触到“版面设计”,技能得到极大提高。
闯荡:在工作中创新成长
1992年4月,我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投资咨询公司,也是为顾客承接复印排版等工作。深圳的效率观念深深影响了我,在最短时间内最好地完成顾客订单,效率越高创造的价值越高,这种机制激励使我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
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技能,同年我成功应聘到了刚创刊不久的证券时报社,从事数据收集工作。证券市场牵动千万人的心,保证数据准确、及时成了头等任务。每年4月,是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披露高峰期,数据量相当大,而所有的财务报告次日必须见报。如蚂蚁般密实的数字,如果用传统的方式录入,效率低下容易出错,我率先提出用数字键盘录入。开始不顺利,领导没有怪我,鼓励我继续创新,一周后成功,半月后全报社推广,省时省力且高效。随着部门和个人工作效率成倍地提高,我个人收入也创新高,不仅在老家盖了三楼小洋楼,还在深圳买了一个小窝,全家的户口也随之进了深圳,正式成为深圳人。
记者手记
敢拼敢试
从泥瓦匠蜕变成白领,是深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观念成就了他。赵迎仿称,在工作、生活取得的每一个进步与成功,都来自于深圳观念的激励。正因为深圳充满机会,所以有创新的土壤,又因为深圳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城市,所以能宽容过去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人生价值的城市。只要努力了,就会有回报。
现在的赵迎仿还在不停尝试新的技艺,敢于拼搏的他表示,将会努力去尝试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