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05
在过去一年中,稀土价格的暴涨已经达到了令人疯狂的程度,与之相对应的是,稀土股成为了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投资品种。如今,是时候考虑一下这场稀土股盛宴会否行将结束了。
从去年7月份至今,稀土价格实现了数倍的上涨。根据海通证券的统计,碳酸稀土矿去年7月1日的价格为17500元/吨,而在今年7月7日,价格已经上涨至100000元/吨,为去年同期的5.71倍。氧化镧和氧化铈的价格,分别从去年7月1日的31000元/吨和23000元/吨,涨至现在的160000元/吨和182500元/吨,分别是去年同期的5.16倍和7.93倍。
期间稀土股的涨幅也不甘落后,包钢稀土、广晟有色和中色股份这三只个股,都录得了200%左右的涨幅,而同期上证综指的涨幅仅约16 %。
开启稀土价格和稀土股暴涨之门的,正是中国政府保护和整合稀土产业的一系列政策。2010年7月8日,中国商务部下达了当年第二批稀土一般贸易出口配额,其总量为7976吨,较第一批减少了8329吨。嗅觉灵敏的市场感觉到了中国政府对稀土出口的态度,稀土产品价格当时就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随后的政策接二连三的出台,其中包括今年2月份中国国务院部署稀土行业发展政策,要求必须加快转变稀土行业发展方式,提升开采、冶炼和应用的技术水平。紧接着在3月份,中国国务院批准大幅提高稀土矿资源税标准,不同品种从0.4-3元/吨,上调至30-60元/吨。随后中国南方和北方稀土行业整合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概括说来,本轮稀土价格的上涨,主要是中国政府要求限制稀土开采、整顿和规范稀土行业,导致市场预期未来稀土供应将减少。于是,生产企业和贸易商囤积稀土,成为推动稀土价格飙涨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稀土行业的整合和供给的减少,并没有下游行业需求的增长配合,反倒因价格成倍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下游的需求。国信证券在今年5月份出具的一份报告中提到,终端产品因钕铁硼占比较小而存在较好的承受性,但钕铁硼等中间生产商面临的成本压力是巨大的。中间生产商的成本压力需要向下游转移,前提条件是下游产业的需求增长能够覆盖成本压力,而现在市场预期稀土下游行业的新需求增长点主要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真正需求的大规模增长还有待时日。如果稀土价格的飙涨包含了一部分对下游产业需求增长的预期,那么时间将是考验这种预期能否支撑价格的最大风险,但显然,现在稀土价格似乎并没有考虑到需求因素。
一方面是生产企业和贸易商捂盘惜售,另一方面是下游行业需求没有明显增长,于是稀土市场出现了无量上涨的情况。这种价格虚涨的情况是脆弱的,一旦供给和需求出现了微弱的不利变化,稀土价格就非常容易松动。这种迹象似乎已经开始出现。
6月份,部分稀土品种价格首现月度回落。中信建投在最新的有色金属周报中提示,近两周稀土价格上涨逐渐显出疲态,特别是镧、铈、镨、钕等品种回落更为明显,下游抛光粉、陶瓷等行业需求疲软是主要原因。
下游需求疲弱对稀土价格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产生,另外两个重要因素也不得不加以关注。
一是由于持续紧缩的货币和信贷政策,市场资金面吃紧,如果一部分参与囤积炒作的贸易商需要资金周转,就可能出售一部分稀土库存。由于现在稀土市场成交缺乏真实需求支持,抛盘的出现可能对价格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二是国际贸易压力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此前供应着全球90%的稀土份额,因限制稀土开采和出口,使得日本和美国等国家面临稀土需求得不到满足和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就在本周二,世界贸易组织裁定中国9种原材料出口限制违规。虽然这次裁定违规的原材料中并不包括稀土,但有市场观点认为这是欧美为了反击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所投出的问路石。假如欧美进一步对中国稀土出口提出裁定请求,中国的稀土出口配额政策存在被判违规的可能。这或许是目前市场尚未考虑充分的一个风险。如果稀土出口被判违规,中国可能要重新调整稀土配额政策,而中国为了避免稀土配额政策被欧美提出贸易争端请求,率先作出些许让步增加供给和出口,也不是没有可能。
无论是稀土市场开始出现抛盘,还是未来中国适当增加稀土产量和供给,都可能给稀土股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券商机构的盈利预测,目前除了包钢稀土的2011年动态估值在20-30倍左右还算合理以外,中色股份和广晟有色的动态估值都要超过150倍,市场给予的股价支撑更多是出于行业整合预期等因素。
稀土价格大幅上涨阶段是在2011年,而缺乏业绩支撑的中色股份和广晟有色,其股价在去年10月份就已经见顶,这说明市场早就过度反应了稀土价格上涨预期。面临未来可能出现的稀土价格下跌风险,以及国际贸易争端可能引发的政策变化风险,稀土股或许将很难再现彪悍的升势了。